芒种将至,药膳馆的竹帘外蝉鸣渐起。我正在石臼旁研磨新收的绿豆,小林捧着个青瓷碗快步走来:\"程教授,您看这绿豆的成色。
碗中绿豆粒粒饱满如珠,表皮翠绿带光,在晨光中泛着玉石般的光泽。边沙地种的\"鹦哥绿\",每年小满前后采收,经晒干后愈发青翠。
郑淮安从后院摘来新鲜薄荷,叶片肥厚如钱,叶脉清晰似网,轻轻一揉就溢出清凉的香气。地摘去老叶:\"这是种在药圃背阴处的'龙脑薄荷',晨露未干时采的。
程明从库房捧出新磨的糯米粉,色如初雪,质地细滑。爸,这米粉怎么比去年的更细?
制作从处理绿豆开始。绿豆需用山泉水浸泡一夜,再用石磨轻碾去皮。小林抢着要磨,却把豆子碾得粉碎。
薄荷要取嫩叶,用石臼轻捣取汁。铁杵要帮忙,被我拦下:\"金属会让薄荷发黑,石臼才保得住原色。
和糕最见功夫。青瓷盆中先调绿豆泥,再入薄荷汁,最后拌入糯米粉。初揉成形,醒发半刻,再揉至光润。
蒸糕最讲究火候。竹制蒸笼先垫新鲜荷叶,倒入糕浆。猛火催香,文火定形,余火收味。
前厅传来烦躁的抱怨声。我出去一看,是位面红耳赤的少年书生,正扯着衣领扇风:\"入夏以来头目昏沉咽喉肿痛\"
典型的心火上炎。刚出笼的薄荷绿豆糕:\"慢慢品,需含化。
糕体碧绿如玉,绿豆的清香与薄荷的凉冽相得益彰。片刻,忽然长舒一口气:\"这清凉竟像儿时母亲给含的薄荷糖\"
这段插曲被小林绘入《江南消夏录》。最惊喜的是位从钱塘来的老郎中,他带着医案来讨教:\"此糕正合书生心火上炎之症。
次日,药膳馆来了几位赶考的学子,个个面红耳赤。廪生摇着蒲扇:\"这些后生苦夏难熬文章都写不下去\"
旬日后回访,烦热、咽痛、口疮皆见轻减。最显效的是位长期口舌生疮的寒门学子,竟能安坐读书三个时辰。
此事在杏林引发热议。,药膳馆举办了\"江南消夏糕雅集\"。最令人称奇的是位老翰林的记录——其孙连食此糕三月,十年口疮竟愈。
最精妙的发现来自一位隐士,他指出此糕暗合\"热者寒之\"的医理。
质疑声中,有位游方道人尝了糕后大笑:\"何必究其医理?书生吃着清凉,便是良方!
最动人的是位老秀才,他送来手抄的《心经》:\"这块糕,让我想起了少年时在蕉窗下读书的清凉。
小暑那日,那位钱塘郎中带着弟子来访:\"求教此糕古法。他们辨认好薄荷:要叶厚色深,掐之出汁。突然哽咽:\"这味道像极了恩师消夏时分的茶点\"
暮色中,药膳馆的蒸笼仍飘着清凉。程明整理着食客记录,小林描绘着新的糕样,郑淮安则在院中翻晒新编的竹笼。糕香混着书卷气,在江南的夏夜中轻轻浮动。
这香气里,仿佛又见祖母的身影。消夏的糕点,是要就着诗文慢慢品的。看来,这块应时的糕点里,藏着最温柔的医道——不必苦口良药,只需一块能让人静心读书的清凉。
窗外,流萤点点,星河渐明。要来,新的故事要写。而这一块清凉,将继续诉说着江南最含蓄的养生之道:最好的消暑药,是让人重拾笔墨;最真的调理,不过是教人记起读书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