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高粱酒(1 / 1)

正月二十一,春寒料峭。药膳馆的后院里,几口大缸整齐排列,缸沿结着薄霜。郑淮安推着独轮车从粮仓走来,车上载着新收的红高粱,穗粒饱满,色如玛瑙。老人将高粱倒在竹匾中,粒粒晶莹,透着泥土的芬芳。

小林提着木桶进来,桶中盛着新汲的井水,清冽见底,泛着淡淡的寒气。她将水倒入青石槽中,水面浮着未化的冰屑。我取过葫芦瓢轻舀,水味甘甜,透着地底的清凉。

浸泡最是关键。高粱入缸,井水没过三指。竹耙轻搅:\"冬水寒,要泡足十二时辰。粒渐渐饱胀,指捻即裂。上次我泡的粮酸了。水要换,时要准,粮才甜。

蒸粮考验功夫。杉木甑上汽,铺上浸泡好的高粱。竹铲摊平:\"火要旺,气要足,米开花。氤氲,粮香渐渐浓郁,透着甜糯的气息。熟而不烂,正好拌曲。

摊凉需要耐心。蒸好的高粱倒在竹席上,摊开散热。小林执竹耙翻粮,热气腾腾。我试了试粮温,\"过热酒苦,过凉发酵不足。

拌曲是秘法。郑淮安从陶罐取出来年酒曲,曲块灰白,透着菌香。研细,撒要均匀。手起手落,曲粉如雪纷飞。小林学着拌曲,却总是厚薄不均。曲从指缝漏下,自然均匀。

入缸发酵。拌好曲的粮入陶缸,中间挖出酒窝。郑淮安封上油纸,扎紧麻绳。天要保温。将酒缸挪到灶边,\"后七天要透气。每日查看,酒窝渐渐沁出酒液,如泉眼涌泉。

蒸馏最见火候。发酵好的酒醅入甑锅,灶火文火慢蒸。温度计探入:\"78度出酒,去头掐尾。渐渐流出,初如晨露,渐成溪流。老人接取中段酒液,酒色清亮,透着粮香。

陈酿需要时光。新酒装入陶坛,用泥封口。酒坛移入地窖,\"三月初成,三年陈香。摸着坛身:\"要等这么久啊。

品酒时分,酒液清冽,粮香醇厚,入口绵甜。粮为酒之肉,水为酒之血。小口啜饮,脸颊泛红:\"暖得像揣了个小火炉!

窗外雪花飘洒,酒坊里香气氤氲。三人围坐炉边,温着新出的酒液。郑淮安说起年轻时在汾阳学的清香型,小林讲述家乡的米酒,我则想起师父教的\"酒是陈的香\"。

工具洗净时,月色已上枝头。着甑锅,忽然问道:\"程教授,为什么非要78度接酒?着温度计:\"甲醇沸点64度,乙醇78度,去头保醇。有所思地记下。

夜露渐重,我们在酒坊继续研究酒糟。酒糟喂猪,酒液调味,连酒气都被郑淮安说能驱寒。药膳馆的灯光昏黄,将这个酿酒的夜晚照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