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营业的第一天,清晨五点我就醒了。
窗外还是一片漆黑,成都的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临时搭建的雨棚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我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还在熟睡的林素。摸黑穿好衣服,我来到厨房,点亮一盏小灯。
铜药铲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我习惯性地用布擦拭了一遍,才开始准备今天的药膳。四神汤是主打,需要提前熬制;茯苓糕要现蒸才好吃;还有陈老特意叮嘱的秋燥汤,最适合这个季节。
我没有接话,但手上的动作更加仔细了。每一味药材都要精确称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这是师父的教诲——药膳关乎健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天蒙蒙亮时,程明也起来了。他今天特意请了假,要帮我们张罗开业。我做了个招牌,您看看!奋地从书包里掏出一卷宣纸。
林素找来一块木板,我们合力把字贴上去,挂在门楣上。简陋是简陋了些,但儿子的心意让这个招牌格外珍贵。
七点整,我们正式开门迎客。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早起的老人去买菜。路过时好奇地张望几眼,但没人进来。我和林素站在门口,望着空荡荡的街道,心里也空落落的。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直到九点,依然没有一个顾客。我去街上发传单!就抱着一叠昨晚印好的宣传单跑了出去。
我回到厨房,检查那锅四神汤。汤色澄黄,香气浓郁,火候正好。但若无人品尝,再好的药膳也是徒劳。
我赶紧迎出去,只见陈老带着三个老人站在店里,正打量着我们的布置。知道没人!得意地对同伴说,\"早跟你们说了,好东西都是藏在巷子里的。
我连忙招呼他们坐下,林素端上刚泡的菊花决明子茶。点茶润润喉,\"我说,\"四神汤马上就好。
几位老人聊起成都药膳的现状,感慨良多。的药膳馆啊,花里胡哨的,加一堆味精鸡精,哪还有药性可言?姓张的老先生摇头道。
我端上四神汤,每人一小盅,配上一块茯苓糕。老人们细细品尝,时而点头,时而闭目回味。
其他几位也纷纷称赞。怎么样,我没骗你们吧?程师傅的手艺,是得了真传的。
看着老人们满意的表情,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药膳的意义——不仅是调理身体,更是唤醒记忆中的味道。
老人们临走时,张老先生特意多要了两份:\"给我老伴和孙子带回去,让他们也尝尝正宗的四神汤。出钱包,我连忙摆手:\"试营业期间,不收钱。
送走陈老一行人,店里又恢复了冷清。但我的心情已经不同了——至少有人认可我的药膳,这就足够了。
中午时分,程明带着几个同学回来了,个个跑得满头大汗。我拉到客人了!奋地喊道。
同学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小店,七嘴八舌地问着各种问题:\"药膳苦不苦?真的能治病吗?比中药好喝吗?
我耐心解答,林素则端上准备好的药膳点心——健脑核桃糕、润肺雪梨羹,都是适合学生的配方。
其他同学也纷纷称赞。看着这群年轻人津津有味地吃着药膳,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应该开发一些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配方。
下午三点,店里终于安静下来。我们刚准备休息,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出现了——刘教授,身后还跟着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子。
我愣住了,完全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机会。林素机灵地端上茶,让我有时间消化这个信息。
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林素。王总不解地问。
王总摇摇头,悻悻地走了。了下来,歉意地说:\"程师傅,我本想帮您扩大影响力\"
傍晚时分,店里突然来了一群街坊邻居,都是听张老先生介绍来的。说您的四神汤能治失眠,我老伴多年睡不好,特地来讨一碗。老太太说。
一时间,小店挤满了人。我和林素忙得脚不沾地,程明也帮着招呼客人、端茶倒水。虽然累,但心里无比充实。
看着顾客们满意的笑脸,我忽然明白了师父当年的教诲——药膳之道,不在名利,而在那一瞬间,病痛缓解时的会心一笑。
晚上九点,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我们一家三口瘫坐在椅子上,累得说不出话来。数今天的收入,惊讶地说:\"比预想的多多了!
我揉着酸痛的肩膀,心里却无比满足。,但这一天的收获远超出预期——真正的认可,来自每一个被药膳温暖的身心。
收拾店面时,我发现门口放着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套精致的药膳餐具,还有张纸条:\"赠程师傅,以表敬意。
我小心地收好餐具,心里记下了这份情谊。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们已经开始扎根了。
临睡前,我在《青城药膳录》上记下今天的感悟:\"药膳如人,贵在真诚。不因利大而改其性,不因客少而减其质。今日得识诸多知音,方知人间自有真味在。
窗外,成都的夜色温柔。明天,药香将继续在这条小巷里飘荡,或许会吸引更多的有缘人。而我要做的,就是守住本心,将每一味药膳都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