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令人无数大众羡慕又向往(1 / 1)

第298章 令人无数大众羡慕又向往

作为先行示范区的嘉宁市,其发展情况和一举一动,如同置于高倍放大镜之下,被国内外无数双眼睛紧紧地注视着。

财经记者查找着经济数据背后的脉络,社会学者观察着人际关系的变迁,政策研究者分析着每一项细则的得失,更有无数投资者瞪大了眼睛,查找着下一个风口。

这其中,有真心期盼这条新路能走通的祝福者,有嗅到商机蠢蠢欲动的弄潮儿。

当然,也不乏冷眼旁观,等着看其因财政崩溃、社会惰化而最终黯然收场的唱衰者。

但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一天天过去,一月月流转,嘉宁市非但没有出现某些人预言的“养懒汉危机”或“社会惰化”,反而以一种悄然无声却又坚定有力的方式,逐渐蜕变出一种独特而迷人的城市气质。

这种气质,并非通过官方宣传稿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游客随手分享的vlog、本地居民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的日常碎片。

如同涓涓细流,逐渐穿透了最初围绕政策的争议与迷雾,从微观层面清淅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外界人士持续跟踪观察嘉宁市的变化,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在不知不觉中呈现出一种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共生的特质。

“爸,你看那个!”

一个跟着父母来嘉宁旅游的小男孩,指着路边一个正在给花坛进行精准滴灌的机器人喊道。

孩子的父亲是一位来自沿海都市的工程师,他推了推眼镜,仔细打量着:“恩,这是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养护系统,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机器人执行灌溉,效率很高。”

他顿了顿,目光越过机器人,看向不远处树荫下,几位老人正围坐在石桌旁,楚河汉界,杀得难分难解,旁边还放着冒着热气的保温杯。

初来嘉宁市的这位工程师看到这些画面,脸上露出感慨的表情,这感觉一点也不“科幻”,反而是挺温馨的。

这正是嘉宁气质的内核之一,科技感与烟火气的融合。

一边是高度自动化的无人车间、穿梭于街头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复盖全市的物联网便民设施,如智能垃圾分类箱、无人值守便利店。

另一边则是公园里悠然自得的下棋老人、社区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街头巷尾那些充满设计感、飘着咖啡香和书卷气的独立书店和茶馆。

科技在这里不是高高在上、冰冷疏离的符号,它无声地融入城市背景,如同水电煤一样,切实地服务于人的便利与舒适。

在一家颇有名气的“慢时光”茶馆里,记者采访了正在这里整理书架的老板。

“很多人觉得,高科技城市就该是玻璃幕墙、行色匆匆。”这位老板一边给一盆绿植浇水,一边微笑着说:“但我觉得科技最大的善意,是让人慢下来。”

“你看,现在很多体力活、重复劳动被机器人承担了,大家的时间多了,压力小了,才有心情来我这儿点一壶茶,看一本闲书,和朋友聊一下午。”

“我这里用的也是智能管理系统,进货、记帐都省心,有了机器人员工的辅助,让我能更专注于挑选好书、营造好的氛围。”

他指了指角落里一个正在安静移动、清理地面的机器人,“它负责保洁,我负责温度”,我很喜欢这种状态。”

这种从容的氛围,根源在于嘉宁市生活的低压力与保障的底气。

得益于全新的保障兜底分配机制,以及机器人规模化生产带来的财富增长和成本下降,很多嘉宁市的基础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得更加接地气。

市中心的一家生鲜超市,市民周阿姨正和邻居一边挑选蔬菜一边闲聊。

“这鸡蛋比上个月又便宜了两毛钱。”周阿姨熟练地挑拣着,“听说是因为那几个大型养殖场都用上了自动化,成本降下来了。”

听到这话,跟她闲聊的邻居附和道:“还有这猪肉也比以前便宜了,感觉现在过日子,心里踏实多了,不象以前,总担心失业,担心菜价涨。”

周阿姨点头:“是啊,就算暂时没工作,有保障金加之这么便宜的社区食堂和保障房,心里有底,压根不慌。”

这种“有底”的感觉,清淅地写在嘉宁市居民的脸上。

他们不必为最基本的生存焦虑而疲于奔命,神情中少了些许大都市常见的疲惫与紧绷,多了几分平和与舒展。

这种状态,在网络一片焦虑和内卷的呼声中,显得尤为珍贵。

当人们不再被“996”工作制完全占据时间和精力,社区生活前所未有地活跃了起来,基于兴趣的各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周末的社区活动格外热闹。

烘焙教室里飘出黄油的香气,读书会上载来热烈的讨论声,园艺社团的成员在屋顶花园交流种植心得,徒步俱乐部的旗帜在门口迎风招展。

在读书会的角落里,刚从一家互联网公司辞职回到嘉宁的程序员小王,正和几位新朋友分享感受。

“以前下班累得象条狗,只想瘫着刷手机,什么爱好都提不起劲。”小王一边吐槽也带着感慨道:“现在有时间了,终于能把一直想读的书读一读,还能找到同好一起交流,这种感觉,比升职加薪还让人满足。”

旁边一位退休的语文老师李姐笑着说:“是啊,社区把我们这些不同年龄、

不同背景的人联结在一起了,以前住对门都不认识,现在一起读书、做志愿者,邻里关系亲近多了。”

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张大哥插话道:“我们最近在策划给社区里的孩子们开个公益编程启蒙班,正需要小王你这样的人才呢!有兴趣吗?”

“当然有!反正我现在时间自由,能做点有意义的事,还能打发闲遐时间,求之不得啊!”小王眼睛一亮,毫不尤豫地点头,当场一拍即合。

大都市“陌生人社会”的坚冰,在嘉宁市这里正悄然融化。

邻里之间因共同的兴趣、频繁的社区活动和互助行动而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社群网络。

先行示范以来,嘉宁市所焕发出来的这种全新而独特的城市气质,在普遍充斥着负面情绪和极端戾气的网络空间中,宛如一股清流,涤荡着无数疲惫的心灵。

一位名叫“行走的镜头”的旅游博主发布了自己在嘉宁市的见闻视频后,评论区一条回复迅速出圈,获得了数十万点赞:

【是的,我上网就是为了看这个。不是对立,不是输出负面情绪,不是攻击谩骂他人,而是告诉我世界上仍然有爱与正义,仍然有地方在认真地探索如何让普通人过得有尊严、有闲遐、有温暖。嘉宁的街景,志愿者的笑容,社区食堂的灯光,这些微观描述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能抚慰人心。

这条评论引发了海量共鸣,被无数网友转发复读,形成了“嘉宁慰借”现象。

无数关注嘉宁市发展动向的网友们也在热议中留下自己的感触:

星辰大海的足迹:

【深有同感!看多了网上的各种撕扯,再看看嘉宁普通人平静而安足的生活,突然就觉得,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不就应该是这样吗?让人从异化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

一只特立独行的喵:

【这里有一种很奇妙的“松弛感”,不是惰化,而是知道自己有退路、有兜底之后,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从容。我们可以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但也不必因为害怕跌落谷底而惶惶不可终日。】

爱摄影的王老师:

【在嘉宁拍人文纪实,最大的感受是人们的眼睛里有光。那种光,不是对物质的急切渴望,而是一种安于当下、又对生活抱有热情的光。这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生动的体现吧。

理性乐观派的猪:

【嘉宁模式证明了或正在持续证明,效率与公平并非完全对立。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完全可以在提升全社会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更广泛的财富共享和社会和谐。看看嘉宁不断增长的税收和活跃的社区,那些说高福利必然养懒汉的论调可以休矣。】

归园田居的梦想:

【我们向往的,不是不劳而获,而是劳有所得、居有其屋、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那种确定性,嘉宁模式给了这种确定性一个清淅的蓝图。

嘉宁市焕发出来的这种强大的精神吸引力,迅速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人口流动和新的经济形态。

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是寻求安稳的普通劳动者,还包括设计师、程序员、

作家、艺术家等创意群体,开始将嘉宁市作为工作和生活的首选地。

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较低的生活压力。

更是这里鼓励创新、包容失败、提供充足“闲遐”用于思考和创作的整体氛围。

一些专注于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初创公司,也乐于将总部或分部设在嘉宁。

在这里,他们能吸引到那些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渴望在宽松环境中激发灵感的优秀人才。

在一家名为“奇点映画”的小型游戏开发工作室里,半个月前正式在嘉宁市落户,创始人林浩正在面试一位特殊的“应聘者”。

“我对你们正在开发的这款国风解谜游戏特别感兴趣!”前来沟通的年轻人小孙热情洋溢,兴趣浓厚地说道:“我在网上看了你们的宣传片,美术风格和玩法构思太对我胃口了!”

林浩说道:“你的简历我们看过了,自学的ui设计,并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小孙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现在领着保障金,住着保障房,基本生活没问题。我就想找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跟着学习,参与进去,只要能让我添加你们团队能包吃住就行了,工资什么的私下随便给点就行。”

林浩和旁边的合伙人对视了一眼,这种情况,他们最近已经遇到两次了。

能如此从容地追求兴趣,毫无疑问是嘉宁市强大的社会保障兜底给了小孙这样的底气。

他们不再仅仅为谋生而工作,而是更看重工作的意义、团队的氛围以及个人的成长与兴趣契合度。

对于那些初创公司来说,这无疑是喜闻乐见的。

这能让他们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时代,以相对较低运营成本也能吸引到真正有创意的人才,渡过最艰难的初创期,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初创公司愿意往嘉宁市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大的兜底保障,不仅释放了人们对职业选择,也释放了民间的创造活力。

一位网名叫“代码雕塑家”的程序员up主,他选择辞去高压工作,依靠保障金度过日子,选择投身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花了几个月时间,闷头在家里自制了一台高精度的超声波雷达,并将整个设计、编程、组装的过程制作成系列视频,发布在b站上,短短两个月时间收获了十几万粉丝。

这个现象的背后,诠释着一种新的可能性。

当生存不再是最紧迫的压力时,民间的智慧与创造力可能会在更广阔的领域进发出来。

可以预见,未来在嘉宁,类似的“民间大神”和他们的创新发明会越来越多。

一个嘉宁市如此,当“嘉宁模式”在未来扩大到全国范围,当全国十几人的生存不再是最紧迫的压力时,这种民间的智慧与创造力,量变引发的质变又会是多么的惊人?必然前所未有的极大促进人类文明的科技进步与创新繁荣。

那些曾经等着看嘉宁笑话的声音,在嘉宁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扑面而来的活力面前,逐渐失声。

机器人相关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税基不断扩大。

社会不仅没有惰化,人们在兜底保障之上,反而展现出了更多样、更主动的创造性和社会参与热情。

而所有这一切,都让那些从一开始就希望嘉宁成功、相信这条道路可行的人们倍感欣慰。

他们不仅在为嘉宁的每一步扎实发展喝彩,更在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期待。

在某个关于嘉宁发展的网络论坛里,一位名叫“追光者”的网友留言道:

【我一直在关注嘉宁的消息,看着那里的公园、社区食堂、志愿者活动,看着人们脸上放松的笑容,我就觉得有希望。期待着嘉宁方案”

总结经验,早日推广到全国,让更多地方的普通人,也能生活在这样有安全感、

有尊严、有温度的环境里!我们这里,真的太需要这样的改变了!】

这条留言下面,是成千上万的附议和点赞。

这种期待,如同星星之火,在无数关注嘉宁发展的外地人心中蔓延。

嘉宁市的存在本身,就如同一个明亮的灯塔,在迷雾中照亮了一种可行的、

充满希望的未来方向。

他们在各自的城市里努力生活,同时也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密切关注着嘉宁的每一个进展,等待着那场关乎所有人福祉的变革,能从嘉宁这片成功的试验田扩展到更广阔的天地。

嘉宁市的变化,不仅在重塑着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更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牵动着千里之外的人们,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关于“另一种可能”的种子。